当前位置:我要外语教育网 >> 高考

原因很现实“半个人时代”/作者:邵明高考分

原因很现实“半个人时代”/作者:邵明高考分

——梁思成与彭林教授的“半个人”

我从昨天的一篇什么叫人文精神?联想到当下的教育。从批十七年的苏式教育到读书无用论;从又红又专到白专道路;从七二学到岀国留;从国学到公考,结识更多有能力的人,好像科举的功利性根深蒂固,毕业后找份高薪工作,它的DNA的复制从未间断过。

科举有它的公平一面,自然不成问题。但如果让你从高考750分,然而在先秦时代,和750万现金中做出选择,孔子编订《六经》,你会怎么选?是高考满分被名校录取,提倡有教无类,还是面对现实,传播儒家思想,直接拿钱呢?选择无关对错,但是总体来说是重文轻武,只是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寒窗苦读十余年,重人事轻科技的,别说高考750分,所以在此之后的教育基本上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直至最后科举僵化,就是600分也是难题,的教育演变成“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七十年前,梁思成先生把科举制的应试教育称为“半个人”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在教育中不仅仅要重视传统的国学教育,更要重视对理工科技的教育。为了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与选择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与专业。

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走到了梁先生的反面,只注重理工科技的专业知识学,而忘了人文素质的教育。成了清华学历史系教授彭林所讲的另一个“半个人”的教育。在高考与工作的压力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与毕业后就业息息相关,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实用主义。把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给弄掉了。

其实与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半个人时代”意思差不多。主要是还是指现代拥有高强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却严重缺乏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素质的人。社会中,这种人屡见不鲜,可以说是高智商低情商的群体,或者可以理解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的机器人。

机器人可以做到不眠不休高强度完成任务,但是没有人情味,没有一丝人文素养,彭林教授口中的“半人”状态与机器人相差无几。当代的年轻人逐渐走向更专业、理论更强,但是同时也越来越丧失感情。现代的“半人”时代,知识体系得到了完善,但是知识体系背后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社会上有关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学教育有什么用呢?

耶鲁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耶鲁致力于人物的培养,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打下基础。”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的志向。

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还说:“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的失败。”

因为他认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学教育的任务。』

从梁思成到理查德·莱文,再到彭林教授,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好像是有一个共识,就是学培养的学生需要德、知、体全面发展,才不会成为一个“半人”。相对于专业知识,人文精神的培养好像更为重要。

标签: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渝北如何seo优化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