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外语教育网 >> 高校

设种新专业我的导师是“非升即走”特聘研究员,我还没毕业,他却走了本科专

设种新专业我的导师是“非升即走”特聘研究员,我还没毕业,他却走了本科专

随着高校去编制化幕拉开,占目前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4.6%。支持高校服务和民生急需,高校内博士师资储备过剩,设置了储能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密码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养老服务管理、预防医学、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等一批专业布点。记者了解到,人才引进门槛节节拔高。引进特聘研究员成为不少高校保持科研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那么,2012年以来,选择承受巨的成果考核压力、有非升即走风险的特聘研究员作为导师,教育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是怎样的体验呢?以下是四位同学的真实经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他们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支持全国高校增设1.7万个本科专业点,或为后来者提供些许指引。

01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占专业布点总数的28%,我会谨慎选择

男-28 岁-坐标:武汉

我的博导是学校引进的第一批特聘研究员之一,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该负责人表示,回国时手握两篇美国科学院院刊,此次撤销的804个专业布点,乘着中地区人才引进的东风进入了我们学院。用宫斗剧中所言,主要是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此外,导师出身于组,组牛多、方向多、课题多,凡是从该组出来的人必有 CNS 傍身。

导师在美国做研究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杂务,有杰出的博后老板层出不穷的科研新思路,他只需要做好实验、写好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术成果犹如井喷式出现。

然而,导师回国后似乎开始水土不服。记得五年前刚建立实验室时,作为开山弟子,我和同级学生承担了量采购任务,一点一滴地布置实验室,可谓是创业的冰寒期。

成为导师后,他的身份发生质的变化,再加家庭琐事频发,分身乏术居多,和学校行政人员的日常交涉、和学术牛的嫡系队相处时的暗流涌动,都会令内向且不善交际的导师倍感困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背无树好乘凉,前方路途长漫漫,长期的高压令导师无比疲惫。而压垮导师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博士期间最好的兄弟,在沿海某所双一流高校岗位上猝死,让他彻底变得佛系,放弃挣扎

博导最后一年考核期没过,他选择以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回到家乡某所二本院校。而我,在读博最后一年,成为了无导师、无实验室、无课题的三无人员。所幸,勉强达到博士毕业最低标准,只是时光若要倒流,我定会谨慎选择。

02

毕业后,我就成了你

男-32 岁-坐标:成都

我 23 岁进入了导师实验室读研,从此开始了硕博连读的生涯。彼时我的导师刚从国外某牛门下博后出站,三十来岁的年纪成为学校首批特聘研究员。保研学生交流见面会上,他神采奕奕地勾画着科研蓝图,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样子瞬间让我决定选择他成为我的导师

在我的眼里,比起老师,他更像一位兄长。导师出身于湖北某偏远山村,靠着过人的天赋和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典范,让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艰难的我将其视为精神偶像。年轻的我渴望做出一番事业。

实验室建立初期,导师手把手带着我们做实验,从移液器使用规则到精密仪器的掌握,课题的合理设计到学术道德的遵守,事无巨细地进行嘱咐,让我获益匪浅。作为特聘研究员,导师承受着巨的考核压力,因而实验室最早来的是他,最晚走的也是他。哪怕妻子生孩子,他也只是早上陪产,下午便匆匆地回到实验室指导学生论文,我惊叹于他将事业置于一切之上的决心与魄力。

功不唐捐,无数个晚归的夜晚和清晨的阳光见证下,导师带着我们刷新了学院的发文历史,五年之期他顺理成章地通过考核。而我,博士毕业后奔赴海外做博后三年,如今回到家乡,踏上了和博导当年一样的征途,实现了年少的梦想!

03

我遇到了真实的自我

女-27 岁-坐标:广州

我的博导是位年轻干练的女性,她是一位单身主义者。33 岁的年纪依然有着满满的少女感,并非那种网络鼓吹的白幼瘦审美、精致妆容保养极好的「少女」,而是充满着真正的少女该有的元气活力感和好奇心。看着她,你会不由自主地期待明天,期待那阳光明媚的明天,希冀那繁花似锦的明天,仿佛世界全无恶意。

她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原来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从心而动,原来人可以不按照社会时钟去走完这一生。博导是学院的特聘研究员,工作时她很享受自己全身心投入事业的状态,生活里她游刃有余,悠闲时弹得一手好钢琴。自信从容的她永远在发光。

一直到 25 岁,我未曾谈过恋爱,即使动心也会被各种理性思绪压制,工作似乎是我的第一爱好,不断地变得优秀才是安全感的来源。的确,全神贯注地工作让我的事业春风得意,情场却一片空白。看到了她,我想或许我该勇敢地挣脱内心的茧,随心而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接受一颗真挚的心。

我想,博导带给我最的帮助不是科研成绩,而是她让我开始学会从容勇敢地面对一切未知,而我也相信,我不再是最初的 babygirl,我有足够的力量主宰人生。

04

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

女-30 岁-坐标:上海

即使已经工作两年,午夜梦回之时想起读博期间那段不愉快的时光,我内心依然会泛起阵阵波澜,想要拥抱过去那个受伤的自己。

我的导师是特聘研究员,传说中极其「push」的老板。导师出生于 80 年代中期,却有着老年人般的古板和苛刻,完美主义在他的身上呈现得淋漓尽致。每周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组会汇报是令人如坐针毡的时刻,我并非怕苦怕累之人,我只是受不了导师那嘲讽的眼神和劈头盖脸的怒骂。

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 14 小时,在导师的眼里是你活该,年轻人就应该像草一样长在实验室,不回寝室。出现阳性的实验结果,说明他指导得好,与学生并无关系;出现阴性的实验结果,说明学生无用,做不出漂亮的工作

离开家乡到上海四年,我从未去过外滩一次,因为没时间进行游玩,因为每天得随时待命导师的召唤。导师的 push 的确卓有成效,量高质量论文诞生在他的考核期。然而,性格温厚的师兄被逼得抑郁症,日日服药。我博士毕业后从此对科研产生了阴影,不再选择从事本专业,成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体制内人员。

我庆幸我健康地活了下来,生活走入了正轨。那些杀不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强,而我也知道走过低谷,便是春暖花开。

读研读博是人生中重要的体验,有时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导师作为我们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人,有一位好导师会让你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人生的价值。总之,读研读博不易,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护好身心健康才是最佳对策!

标签:导师 毕业 高校 博士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seo编辑每天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