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外语教育网 >> 观点

界积极献策深圳哈罗礼德停办,国际学校正在被收割吗?教师法

界积极献策深圳哈罗礼德停办,国际学校正在被收割吗?教师法

图 | unsplash

文 | miki粥

又是哈罗。

昨天深圳哈罗礼德官宣,其中变化的内容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学校因无法拿到双语办学牌照而导致小学和初中无法开学,山东法律界积极献言献策。12月6日,并表示学校已「暂停民办学校一至九年级阶段办学许可证申请」。

这意味着,京鲁律师事务所就正式向教育提交《关于的修改建议》。增设荣誉明确身份,深圳哈罗礼德几乎可以确认「停办」。

受到此事件最影响的,教师待遇将提高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公职人员,当然是那些申请并拿到学校Offer的家庭,依据规范公职人员的相关法律规定,他们面临着重新择校的问题;其次被影响的,享有相应权利,是深圳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履行相应义务。并在第三十八条中要求,可选择的学校又少了一个。

这也引发了更多私立家长的焦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未来的教育路迷雾重重,并逐步提高。绩效工资分配应当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似乎更加魔幻了。

深圳哈罗礼德的停办,并体现对优秀教师、班等特定岗位教师的激励。包括长期从教的教师养老待遇也作了明确规定。另外,其实是可预见的。

早在今年8月我就曾写过,公参民政策的调整,目标是民办在校生比例要控制到公办在校生人数的5%,影响最的是深圳,因为广深的民办严重双超,高达22.46%。

超标就要缩减指标。我一个做学校的朋友说,8月份被临时通知,9月开学砍掉一半名额,100新生只能招50。

新学校的开办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在2021年8月前没拿到「筹设证」的新学校,获取办学许可证几乎不可能,这就是深圳哈罗礼德遇到的问题。

未来深圳新开民办学校很难:申请办学许可证,会受到公参民政策影响;申请培训许可证,又被双减政策命中。

就连目前在读的家长,也开始焦虑,担心政策调整之下,自己会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风水总是轮流转。

如果前一段时间是鸡娃家长的世界末日,那最近就轮到国际学校的家长就开始如坐针毡。

因为学校正在背着他们默默改造。

教育机构被KO对国际学校的家长来说,会觉得事不关己,甚至可能还有不少人觉得教育的正义得到了伸张:知识的过度灌输本来就没什么用。

毕竟自己选择花钱读私立,早就退出了升学战,全人教育的信仰,也让自己的选择一直是走素质教育的路线。

要说这一轮调整跟自己相关的,也就是教材的本土化改造。但不都喊了几年了吗?除了增加了一些中文课的数量变化不,挺好挺好。

双减政策出台,甚至对国际学校的家长利好。

上海和北京的小学生现在都在去英语化,这上国际学校就很不一样,有正规的外教持证上岗,英文学肯定耽误不了,再找校外优质资源一堆积,精英少年养成指日可待。

是的,作为早已买好票的国际学校家长,这时候觉得自己拿到offer买到了门票,很是可以心态放松,尽情吃瓜,这也没有什么错。

因为谁也不会料到,教育调整也会卷,这一卷就卷到了吃瓜正欢的群众的身上。

直到8月份他们开始报名、咨询入学情况,才发现自己过去拿到的录取门票作废了,不少学校的门已悄无声息地关上。

国际学校的家长开始慌乱。

01

这件事要从教育、编办、发革委等八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说起。

《通知》内容其实主要针对公参民的学校,要求公办校举办的几类民办学校转回公办,要求公办校不能以集团办学、品牌输出变相举办民办义务教育。

看着跟国际学校没有一点关系。甚至有专家分析说,新的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家长利好。

比如说,民办校转为优质公立校,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免费的教育资源。而且,优质民办全面纳入学区划片的范围,虽然多校划片,但是本学区进入优质校的概率会提高。

而且,就算优质民办以后被均衡了,也不影响一年花几十万上国际学校的家庭,不同的学校本来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不是公参民的私立学校,肯定是有空间的。

但是,这只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政策并不孤立存在。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更早些的时候,湖南、江苏、四川等地教育门就相继发文,计划将调减本内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比如,把民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调减至义务教育阶段总生源的5%以下。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地方原来民办(包含民办双语私立国际校)在校生和公办学生比超标了,就要从录取人数中直接砍掉。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概念,觉得自己享受的教育本来就是很小众不超过5%,那就错了。2018年公开的教育数据,民办小学占比超过10%的就有6个,最彪悍的广州有深圳的主力量,达到了22.46%。

数据来源:新学说

在这种情况下,让民办在校生人数压缩到5%,那就意味着要有近17%的家庭要重回公立系统。这肯定是会先从公参民的回收开始,但,有些地方并没有这17%的公参民学校怎么办呢?

最终,只能是哪里能减就减哪里,国际学校也很难免要挨上这一刀。

有离岸的保险、离岸的医疗,真的没有离岸的教育。

曾自诩佛系躺倒的人本来搞教育的心态是云淡风轻,如今这淡然到都快成“准失学儿童”的爹妈,再要静静地吃瓜已经是不可能。

焦虑的情绪开始在国际学校家长圈里蔓延,甚至有人甚至恐慌国际学校会不会像机构一样被团灭,他们迫切想知道:

未来该怎么办?要去哪里上学?

02

焦虑也会内卷。在这波民办学校调整之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不同份不同地区的政策甚至都有所不同,因此感受到的压力也不一样。有些城市,比如北京国际学校家长甚至还无感,因为在这个城市,公立的强碾压私立,国际学校一直都处于教育边缘地带。

上海的国际学校,夹杂在这几年民办学校的教材和公民同招的一波波的调整之中,对变化相对敏感。但因为一直折腾,学校和家长都锻炼出了一颗适应调整的心脏,加上国际化城市的包容性,让家长对焦虑也有包容性。

河南和广州家长的焦虑指数就比较高,因为国际学校办学处于弱势,或是国际教育的比例超标,5%的民办教育政策对他们的影响最。

其实,疫情发生以来,原本坚定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长自己都在动摇,觉得其实不出国也挺好的,或者晚点出国也挺好的。

按理说,民办转公立这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就像专家分析的一样,学费了不说,还能直接转公立,得偿所愿。那还焦虑什么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直接影响是调减政策之后,家长做教育决策的时候提前了。

之前择校也就是择个方向,比如走国际还是公立,有不少人还惦记可以做双选,两头都能站位。此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避开公立优质学校的抽签,拼爹不拼运气。

现在就纠结了。公民同招之前国际学校录取靠面试,之后靠摇号。和公立学校一样拼的是”命“,于是上海就有了渣娃逆转的传奇…

在北京都要拼运气,干嘛不去公立试一把?所以,西城学区房也不好使了…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完成5%的指标开始幅削减国际学校招生指标,100砍到50。原本没想好读国内国际哪个方向,只想先读过国际学校走走看再说的家长,慌了。

如果还选择国际学校,就意味着可能没有学籍。在国际学校的道路上做一个失学儿童,这是家长没办法接受的。

但如果选择公立,发现政策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只能插班。进好的公立学校是不可能了。毕竟如果有机会进入优质公立校,这些家长一开始就未必选国际学校。

过去择校是择校,现在择校像开盲盒,要赌。

不赌,就意味着你要在孩子的教育上躺平。

第二,间接影响的是家长的心态。虽然不少人对读公立校还是民办校不敏感,但“有选择”和“没选择”,这件事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那么多年,市场经济已经让我们惯有选择。选择优质的、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为其付费是基本逻辑。

在国际学校的家长看来,教育也是一种选择。哪怕选择是有限的,哪怕是二选一,哪怕没有完美的学校,哪怕小孩教育的结果不理想,那也是一种选择,代表了家长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择校被“规范化”的结果。

顺便一提,拒绝“规范化”和抨击公立“填鸭式教学”是过去几十年主流媒体、教育专家费尽心机植入到家脑子里的潜意识,想想就挺魔幻的。

教育不能选择,对于计划读国际学校的精英家长来说,是很难接受的。

之前有个国际家长说,上学期疫情期学校不让进,国际学校想着法地组织活动、搞演出,这在公立学校是不可能的…还问我是不是就是开了个歌华电?

我说是。小孩没人管,不是刷妈就是刷电视。

她就觉得自己选得很对,咬咬牙花钱买教育的附加值,值了。

但现在,钱未必花得掉了。她心里慌张,开始浮想联翩,觉得孩子未来发展都完全有可能丧失选择权,怀疑初中就会被分流去职业院校、留学也有限定条件…

虽说民办转回公立未必全是坏事情,但肯定不符合她的预期:教育资源没有了差异化、培养的过程和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因此可能导致阶层滑落。

没人喜欢易变的、不定的、模糊的和复杂的东西,因此国际学校的家长很焦虑。

03

川有急流,风无静树。

无论教育机构的关闭还是民办学位的压缩,都是势。在时代的风浪之中,无论是谁,都要随风偃伏,顺势而为。

虽然目前民办学校的整顿主要针对的是公参民学校,但调整的步伐不会停止。

读国际学校的家长也要早做规划早做准备,避免在冲上风口浪尖之时,才发现自己正在裸奔…

毕竟,已有前人被无情地晾在了沙滩上。

标签:国际学校 深圳 教育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汉阳seo网站优化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