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外语教育网 >> 观点

迈步从头越“双减”时代,给家长的一封信:破书面“负”易,破心中“负”难!教育领

迈步从头越“双减”时代,给家长的一封信:破书面“负”易,破心中“负”难!教育领

时间不语,伴随着新中高考的落地,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这个世界上,一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拉开了教育的幕,唯一不变的,答案直指回归教育本真,就是一直在变。

多少曾经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教育“独角兽”轰然倒塌、黯然退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双减”是这场运算的核心,留下一地鸡毛……

回首2021,表面看是减课内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连减”,如果要盘年度教育最有代表的词,内核却蕴藏着许多加法,那就是——“双减”!

自2021年7月两办印发“双减”文件以来,包括学校课堂的提质增效,半年下来,课后托管服务的丰满加持,“双减”成效究竟如何:

“双减”落到实处了吗?

家长认为真正减负了吗?

家长的升学焦虑真正缓解了吗?

破书面“负”易

客观地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落实等,全国上下,只有家校多维度做好加法,相关门对于“双减”文件的执行力度还是相当的。

校外:加对培训机构的限制力度,节假日、寒暑假不得从事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头机构基本退出了培训市场。

校内: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间,实施延时放学服务,一方面缓解“家长上班接孩子难”的痛点,另一方面则让孩子在校可享受更多的兴趣类活动。

据12月21日教育发布会的消息,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余下的培训机构中,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提供公益服务,而不适合转非的将被注销。

在作业压减方面,90%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而“双减”前这一比例只有46%。

同时,99.6%的家长反映,教师也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课后服务方面,参加学生的比例达到91.9%,而“双减”前这一比例只有49.1%,促进学生的学回归校园。

不可否认,整个社会,从教育行政门、学校到家庭,都在贯彻执行“双减”政策后。

可以说,绝多数地方减去了孩子书面的“负”——作业、测评、考试、竞赛等等。

但如此轰轰烈烈的成效,是否真的减去了家长心中的“负”呢?

破心中“负”难

没有了考试、排名、奖项,就没有孩子所处位置的参照,很多家长心中更加没底、更加焦虑。

中考分流,高考分为三六九等,升学焦虑依然实实在在摆在那里。

因此还是减不了家长心中的“负”——择校、排名、中考分流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加剧的隐忧。

不由得想起心学师王阳明的一则故事:

明王朝正德年间,湘粤闽赣交界的山区,盗贼四起,非常猖獗,难以剿灭。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剿抚结合,几个月时间,迅速荡平盗贼。

面对奇功,王阳明却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他看来,剿灭山中的盗贼,乃是举手之劳,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比破山中贼难上百千万倍的事情,那就是——破心中贼。

同样,对于“双减”来说,重拳出击之下,破书面“负”易,破心中“负”难!

那些专家、学者的焦虑

11月下旬,网络财经V、“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儿子意外去世,但他归于“学校执行双减不到位”,又引起了家长们对“双减”是否有成效的激烈讨论。

12月1日,宋先生再次发文,承认此前言论有不当之处,孩子离世有家庭、社会多方面原因,不能只是归结于学校“双减”落实不到位,希望社会各界不再讨论此事,因此也就此打住。

12月中旬,南京市建邺区法院公开的一例家庭教育纠纷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某博士“虎爸”毛先生有两子女,儿子7岁,在读小学一年级;女儿5岁,才读幼儿园。

但“虎爸”毛某经常教两孩子学文言文和高等数学等中学、学知识,要求孩子学到深夜,教育过程中还经常使用谩骂,甚至出现殴打行为。

其妻子郑女士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两个孩子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即使如此,“虎爸”仍认为这是“家务事”,拒绝参加听证谈话,直到法院裁定后才得到妥善化解。

此前,北教育学院的丁延庆因吐槽女儿而走红网络:“我教孩子逆天改命,她却教我学会认命”。

丁教授和夫人都毕业于北,他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还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但他给女儿辅导作业若干次后,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重庆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更为搞笑,直接在个人简介中写道:“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

《我是演说家》全国冠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储殷,在2020新浪教育盛典上则高呼:宁愿我的孩子,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时代!

他说从来没有感觉到作为一个家长那么失败:孩子小学四年级拿他的数学题给我做,我不会做呀!

只有发出非常虚弱的声音:爸爸是个文科生,找你妈去,你妈是理科生。

复旦学哲学教授王德峰也曾谈及孩子的成长,他曾满心希望儿子能考上复旦,而且认为这几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可是现实却给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虽然他为孩子精心安排了成长计划,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名校,但高考结果出来后,“差一点就学考不上!”

当他反思自己,不再执念于让儿子进复旦,儿子反而爱上了学,后来还考上了伦敦商学院。

其实,他们只是某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理论家),对于教育实践,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多只不过是“伪”专家而已。

判定是不是教育专家,很简单,就看两条:

有没有经常自己辅导孩子作业?有没有经常把孩子送到外面辅导班?

第一条,混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

第二条,混淆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界限。

这两条都搞不懂,甭管是演说家冠军,还是北教育学院的教育学博士,就不要装成教育专家,胡乱开炮。

为何破不了心中之“负”

12月14日,北发布《关于王铮免职的通知》,但没有说明免职的原因。

王铮在北附中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升学率(主要是考上北清华的人数),已经远远落后于同一个阵营的学校。

再好的素质教育,也需要好的应试成绩做背书,否则就难以推行。

一直以来,不断有北教职工告到领导那儿,说王铮以孩子的未来做代价,“早该免去。”

孩子的升学、名校之路,在家长、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心中,类似于王阳明的“心中之贼”——关乎自己的面子、更关乎孩子的“未来”。

我身边的朋友孩子成绩那么好,我的孩子要是差了,多没面子。

我自己都是高学历了,孩子怎么能够考的学校比我差呢?

我自己事业有成,孩子要是考不上好学校,怎么见人?

我那时没考上好学,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帮我实现夙愿。

至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很多家长中心中不值一提:“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我们那个年代还不是苦出来的”、“逼一逼不就出成绩了”……

于是乎,很多家长心中抱定一个观念:要减别人减,我才不会犯傻。

培训机构关闭了,可以私下联系培训老师补课,不了打游击呗。

找不到培训老师,实在不行自己上阵,边学边辅导,小学、初中内容还是可以应付的。

辅导资料不让上架了,提前先把几年的课程、试卷囤起来。

至于孩子是否有学的兴趣、动力,是否适应超前学,还管得了那么多?

孩子的兴趣、爱好要不要兼顾?等成绩提高上去再说,成绩不好还有闲心思?

作业那么磨蹭,只能盯着做,要是不盯着,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

苦口婆心,好说歹说,就是听不进,怎么就体谅不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稍微多说了几句,动不动就顶嘴,甚至动手,还不信就治不了你?

只是,孩子出现问题,乃至酿成惨剧了,真后悔不该当初啊,可是世上有后悔药吗?

还有更多的亲子冲突引发的身心问题,在小时候可能显现不出来,但是长成人、工作婚恋后,可能才会逐步显现出来,只是已经定型了!

说到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难怪孟子提倡“易子而教”,并亲身实践。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不忘初心,才能破心中之“负”

不可否认,双减只是“破”,尚未“立”,考试、评价的环境尚未得到改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改变)。

“减”,还是“不减”,中、高考的压力,都摆在那里。

义务教育再均衡,总有地区之间、学区之间、公办民办之间的差异。

中考分流是的国策,总要接近一半的孩子有分流到职高。

高考录取率再高,总有985/211和普通本科、高职的不同去向。

总不能所有高校都成为北清华的分校吧,即便如此,还是有分校和总差别、各学院、各专业的差别啊。

内卷是没有尽头,上了学,还要考研啊,这不,2022年考研人数又猛增80万,达到457万之多!

归根结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忘初心!

我们要承认孩子的差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考高分,即使小时候读书好,也并不意味着最后能上名校。

更要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善于发现、挖掘、鼓励、培养,总能找到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闪光点。

即使有些学校落实“双减”不彻底,家长可以不跟随学校节奏啊,实在不行可以想办法换学区、转学啊,孟母不是曾经三迁吗?

经济条件好的还可以像王校长一样打小就去国外上学啊,再怎么着也混个名校文凭啊。

即使孩子上了职校,只要身心健康,将来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又有什么不光彩的呢?

即使现在上的不是名校,将来也可以凭自己的努力,不断进取,一样可以取得辉煌的成果。

总是将父母的意志凌驾于孩子之上,控制、乃至绑架孩子的意愿,种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往往是跳蚤!

就像王德峰反思的:“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也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把自己的念强加在儿子的头上。”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但,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当然,如果能引导、启发孩子,合理规划学业,让孩子“心中有火、眼中有光”,孩子就能做学的主人,找到适合自己学的方法,并且能够享受学的乐趣。

(这也是学爸在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十五年成长过程中,总结、并一直倡导的“风筝式教育法”。)

果真如此,即使上不了名校,又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

(前段时间和太太讨论,如果当年孩子真去了中职,会什么感受,一致的想法是:会有遗憾,但是能接受。

只是,这需要父母放下身姿,和孩子成为朋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且不断学,才能成长为智慧型父母!

其实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父母的成长,都是一场长跑,不要指望抢跑,赢在起跑线,就能一直领先。

再次借用张文宏在2021年终提问的回信:

流水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

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年轻人生活的主色调就是焦虑与希望并存!

标签:教育学 作业 高考 小学 王阳明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seo搜索如何引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