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要外语教育网 >> 消息

条为你揭秘为什么小学数学95分,初高中还是成了学渣?学生减

条为你揭秘为什么小学数学95分,初高中还是成了学渣?学生减

花生上高中以后,连期中考试都直接被略掉了。工作日期间,我也经常会拿他小时候的情况和现在做对比。高中的学,分小学生回家之后没有了书面作业,和初中相比肯定不一样,因为学校安排了课后延时服务,和小学相比更是天差地别。那么,不少学生的作业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就搞定了。学生减负了,关于数学这门课,那么老师该不该也减负呢?关于这一点,小学和中学最显著的区别在哪儿?本来我想自己写一写,教师法修订草案第45条的内容倒是可以为你揭秘。教师法修订草案第45条“履职保障”中的第五点规定,但正巧最近看到一篇现成的文章,要保障每一位教师能够“静心育人”。如何“静心”?除了特殊或者紧急的情况,写得很是清楚明白,不得安排一线老师到那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我就可以偷偷懒,不能安排老师到学校以外的地方执勤或者做其他事情。看到这一条规定,直接把这篇分享给家了。

这篇文章,不少老师可能会心生纳闷:所谓的“特殊”、“紧急”的情况,来自我的老朋友珊爸。珊爸以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奥数冠军、保送清华、金融精英……他既拿过数不清的奥数奖项,也当过奥数老师,读的也是数学专业,在数学方面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他可以用一道小学数学题来做代表,说出孩子上初中后特别需要关注的数学难点,相信你们看了以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现在的珊爸,顾名思义,也是一个家长,有两个可爱的宝贝。他教育女儿珊珊,拥有一套自己的“快乐土鸡”理念,也就是,用游戏力”+“游戏式”的教育方法,外松内紧,让孩子感觉快乐但又能学到东西。他把自己教育和陪伴女儿的一点一滴,都写在了【珊爸超级爱学】上,这个我以前就给家推荐过的公众号。

在这个公号里,不仅珊爸会分享他给女儿数学启蒙的经验,清华中文系毕业的珊妈也有不少育儿的心得。这对清华毕业的宝藏爸妈,既有教育方法上的干货,也有育儿生活的分享,文字朴实温情,每一篇都实实在在、令人喜爱。

对了,珊爸这个曾经的奥数冠军,还录制了很多经典数学题型的讲解视频,包括“鸡兔同笼”、“牛吃草问题”、“行程问题”等等,很多零基础的妈妈都说一看就懂。去珊爸的公众号后台(对话栏),回复关键词“十分钟学奥数”,就可以获得这些实用又好用的资源哦。

点击卡片即可关注【珊爸超级爱学】

最近看到有某个地方教育门要求,当地小学的内容难度系数要控制在0.95,意思就是平均分要控制在95分。作为双减的落地政策,我没法评价这种指挥棒是否合理。今天主要想跟家聊一下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小学数学分数挺高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迅速成为数学学渣?

即便没有难度调整这回事,现在在小学课内考试拿到95分以上,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这种高分掩盖了很多潜在的问题,让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数学基础已经很扎实了、是个学霸苗子,心里仿佛已经开始思考以后是该选清华北还是哈佛耶鲁。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它总会选择你最不注意的时候啪地打你脸。很多小学数学成绩不错的孩子,到了初中就开始翻脸,高中更是一塌糊涂。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这种情况发生在数学上的概率远远超过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

究其原因,不同的家长总结的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学业压力,顾不过来;有的认为孩子青春期厌学没处理好;有的认为换了老师、学校不适应等等。但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学的内容变了,能力没跟上。

没错,同样叫做“数学”的这门科目,在小学和中学学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种差别在语文、英语是不存在的,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延展、也不是单纯的难度深化,而是在认识论、方层面的转换。

因此,对小学数学掌握得很好的孩子,也许到了初中就不知所云;用在小学数学上很有效的一套学方法,初中开始就完全无效。

举个例子。同样是压轴难度的数学题,小学题目是长这样的:

而初中题目是长这样的:

可以看出来,小学数学是对基础知识点的简单套用,考察的是知识点的表层理解、各种题型的记忆运用、信息收集的完整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中学以后,数学考察的是知识点的概念级调用、多种知识点的复杂组合、多种模型的交叉套用、逻辑推演的严谨性。

如果家还没理解这其中的差别,我可以打个比方:小学数学,就是教会孩子100道菜的做法,最后考试从中选一道番茄炒蛋照书本程序做出来;中学数学,就是教孩子各种食材的特性、各种菜系的特色、各种烹饪方式的特点,最后考试要用猪肉、鸡蛋和葱原创一道川菜菜式,并说出做法的合理性。

所以,小学数学可以靠勤练、多记忆来获得高分,而到了中学,考试对知识的运用方法千变万化、奇幻无穷,根本不可能全练过、背过。如果没能及时转变思路、调整方法,那就可能陷入越努力、越差劲、越崩溃的死循环中,然后对数学心生厌恶。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小学奥数。我想家都听说过奥数,但是分人也许只知道它很难,但是并不是真正了解它。作为一个曾经的奥数教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小学奥数就是对课内小学数学最的反叛——小学奥数运用的数学思维、学方法和认知角度,其实更贴近中学数学,尤其是中学数学压轴难度题目的。

接下来,我就用一道一年级小学奥数题目,来给家举个例子:奥数,到底在学什么、考什么、难在哪里?

一年级奥数压轴题目:

有一类数,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恰好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之和,如:1235,1347等等,那么满足这个要求的这类数中最的数是多少?

接下来的内容就开始硬核了。我先说明一下:

患有数学恐惧症、不想动脑思考数学题目的家长,现在可以点左上角退出了。这道题用到的知识虽然只到一年级,但是需要的思维能力却是分成年人最缺乏的,因此害怕动脑筋的人强行阅读会引起不适。不过,如果这种难关克服不了,基本上孩子初中开始的数学就不用去过问了。

我曾经把这道题放到我们幼儿园和小学两个读者群里,有少分家长尝试解答,也有几位做出了正确答案。我认为,只要尝试去解题的家长,就已经击败了95%的同龄人了;做出正确答案,哪怕是看到正确答案以后就认识到它为什么正确,绝对击败了99%的同龄人。

如果你想先自己做一下这道题,就在这里暂停一下,确信答案正确以后再往下阅读。

====我是思考的分割线====

====我是思考的分割线====

====我是思考的分割线====

====我是思考的分割线====

====我是思考的分割线====

好了,以下是当时一分的讨论:

向下滑动查看

至于正确答案是哪一个,家往下看就知道了。

别掉进题目理解的思维误区

有一类数,从第三个数字开始,每个数字恰好都是它前面两个数字之和,如:1235,1347等等……

解决这道题,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读懂题目。例如说,题目中的“这类数”,是指四位数吗?

很多人读完以后第一反应是——题目要找的是四位数,因为举的两个例子1235、1347都是四位数。可是这种想法对吗?错。题目明确说了要找的“有一类数”,并没有限定是四位数还是五位数。

看到2个四位数的例子,就判断要找的是四位数,在逻辑上称为“不当归纳”。在数学上,所有的不完全归纳都是不当归纳,也就是说不管多少个个例都不能用来推断整体。所以,这道题第一个门槛就是:对概念的把握和文字逻辑的理解。

在生活中,分人惯于用不完全归纳法去思考,可是这在数学恰好是忌。数学是高度严谨的科学(中学数学开始尤为如此),学生必须严格从题目出发。这就要求准确读懂题目中数学语言的概念和涵义,而不是通过一两个例子随意概括、或者没有例子就马上抓瞎。这是第一个门槛,在中学数学如此,在小学奥数也如此。

数学知识的多维度运用

是高分的入门券

……最的数是多少?

这个题目里用到最主要的数学知识就是“自然数比小”。家估计都忘了,这是一个一二年级就学了的知识,可是怎么放到题目里就变得那么难呢?

那一般的孩子是怎么考“自然数比小”的呢?题目通常是这样的:

这样的题目,一般的二年级小朋友都会做。别说随便给2个数,就算给100个数让你比小也不难。可是,这题目里面不知道要比什么样的数啊?同样“比小”,奥数题目就是问得这么别出心裁。

同一个知识点——“两个数字比较小,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更;位数相同的,比较位,位的更;位相同的,比较第二高位,依次类推”——在普通的小学考试,和小学奥数考试里,以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去考,差别就在概念理解的层次和角度。

小学数学学的通常是“操作”,按照书本和老师教的方法,掌握一系列“技能”。但是在中学学的数学,“操作”只是一小分内容,更多的时候就像前面的奥数题一样,要将这些“操作”融入到更复杂的题目环境之中去,才能够解出问题。

这就是对数学在认识论层面的差异。在小学里,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固定路径、固定方法的;但在中学,数学可以用任何方法去使用、考察这些数学概念。

可想而知,如果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对数学的认识论没有进一步上升,那在面对难题时必然会手足无措。

探索试错,问题解决

这才是真正的数学

很多人认为数学题就是套公式、用套路、一步步算出答案,最终看对和错。但其实这是错特错。

虽然江户川柯南说过,数学答案永远只有一个(雾),可是找到答案的方法却远不止一个。数学的难和美,并不在于最后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就像登山者历尽艰险终于登上山峰——可是登山的魅力并不在山顶上而在登山过程中。

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种方法,也会有很多次找出答案的尝试。这些方法一个比一个好,答案一个比一个接近,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对于数学学渣来说,题目只有2个状态:这题我做过,我会;那题我没做过,我不会。但是对于数学学霸来说,分时间都是一个状态:这道题我该怎么做出来?

就像前面这道题目,很多人做了尝试:1459、5279、7189、9099、12358、21347、303369……这些尝试都非常有性,没有这些尝试就没有向正确答案迈进的基础。

所有尝试都有意义,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观察、分析、总结、提炼。这既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诀窍,也是生活中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诀窍。

而很多时候,孩子在小学数学里学到的,只有“解题方法”,而没有思考方法。因此,我才听到那么多孩子说“这题老师没讲过,我不会”;还有那么多家长对初中、高中数学卷子抱怨“这些题目超纲了,以前都没见过”

这些孩子和家长不知道,数学就是一门解决“没见过的问题”的学科。

而我坚信,学数学能够给人带来最重要、最长远的意义,就在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的所有思维。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数学里每一个字都有依据

……那么满足这个要求的这类数中最的数是多少?

可是数学语言里没有“基本上”,没有“应该”,只有对和错。思考机器范杜森教授说过,“1+1不是有时候等于2,而是任何时候都等于2”。也就是说,我们只有知道10112358为什么是这类数中最的,才算是做对了这道题。

可是我们怎么证明它就是最的呢?

例如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几千人的公司里,姓陈的男性中,的是谁?如果只凭印象,想起谁就是谁,那最后的结果谁也不能保证是正确的。谁知道有没有一个自己没见过的高个子同事呢?

为了准确找到答案,而且证明这个答案的准确性,必须先框定范围——把公司里所有姓陈的男性找出来。这时候就必须有一个员工名单,顺着名单去找。

回到题目里,“这类数”到底有哪些?有多少个?如果这些问题没搞清楚,那所谓“最”就永远停留在猜测中了。

经过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这类数由它们的前2位决定。前2位确定以后,往后写到连续2位之和超过10时停止,这就是这2位“生出来”最的一个。因此,“这类数”的开头包括10、11、12……97、98、99一共90种。将每一种开头生出来最的数进行比较,这就是“名单”。至于名单中怎么比较,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结论是:10112358确实是最的。

这就是学数学要求的严谨性全面性任何一个答案都不是凭空猜想出来,任何一句结论都不是推测臆断出来。从A到B,再从B到C,逻辑关系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是充分必要、充分不必要还是必要不充分条件,都要在脑中严格判断。

这种要求在小学数学中是从未提及的,但是在中学中却成了基本要求。缺乏这种严谨的数学思维,则注定要在中高考数学上找到挫折。

之前我聊“奥数不是超前学”,有家长说“奥数都是套路”。我想说,奥数有很多标签,有好的也有不济的,但绝不应该有“都是套路”。就拿上面这道题来说,请问哪位家长、哪位老师跟我说说,可以套到哪一个套路里去?任何一道好的奥数题目,都应该跳脱套路。

但是家长有这个关注点就很好,这说明ta知道,学数学不应该是学套路,套路就是死路,是穷途末路。

无论是小学数学还是中学数学,通过记忆套路、重复练去学,都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方法在小学相当有效,所以让一分家长和孩子沉迷其中,而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险毫不知情、置若罔闻。

真正的数学,是对定义、条件高度敏感;是对一系列数学概念的透彻理解、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尝试、归纳、改进、逼近目标;是全面思考、严谨论证、用逻辑证明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只有用这种方法去理解数学,才能让孩子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学,立于对数学的不败之地。

如果家喜欢我的观点,想了解更多我和珊育娃理念,可以关注我的公号【珊爸超级爱学】

点击卡片即可关注【珊爸超级爱学】

经过我们这么些年对教育的思考,形成了一套“快乐土鸡”的教育方法,把女儿珊珊培养成一个喜欢学、主动学的小朋友。我把我的经验和心得都写在了自己的公众号上:

教育政策“神预测”

“无痛育娃”实操经验

小学数学学干货

亲子桌游“学”经验

不焦虑的教育观点分析

标签:



IT百科:


网者头条:


王哲博客:成都哪里有seo排名价格